我问你个问题,你见过哪家公司敢把“便宜九成”挂嘴边,结果没人买单的吗?寒武纪今年就干了这事国汇策略,芯片喊出快十倍、便宜九成,企业却还在乖乖排队买英伟达。说白了,这不是钱的问题,是省心不省心的问题。
我翻了下资料,英伟达的市值已经接近三万亿美元(数据来源:路透社2025年1月),基本上就是靠着AI芯片一骑绝尘。寒武纪呢,去年全年营收才不到二十亿人民币(数据来源:寒武纪2024年财报)。
差距肉眼可见,但这中间可不全是性能差。企业算账算得很清楚,买英伟达虽然贵,但工程师从装驱动到跑通模型半小时搞定;寒武纪便宜一大截,结果老手都要折腾三天,这三天成本比芯片本身贵多了。
我还查了下装机体验。英伟达的CUDA生态早在2006年就开始铺,现在有超过450万个开发者社区成员(数据来源:NVIDIA开发者社区),各种教程、论坛、视频、代码全都有。
你卡在哪个环节国汇策略,网上一搜就有人踩过坑。而寒武纪呢?官网冷冷清清,教程寥寥无几,开发者问个问题都不知道该去哪儿。你说企业敢大规模部署吗?没人敢。
展开剩余70%更扎心的是市场份额。根据IDC 2024年的数据,英伟达在全球AI芯片市场份额超过80%,而中国大陆厂商合计不到10%。
寒武纪在这其中连个位数都没站稳。不是因为性能不行,他们的MLU370在一些推理场景下性能比肩A100(数据来源:寒武纪公开技术白皮书),但企业一看开发周期和人力成本,直接摇头。
这让我想到一个细节。去年有个国内大厂试点寒武纪的芯片,结果工程师反馈最崩溃的不是算力,而是“找不到社区答案”。你想啊,研发项目里时间就是钱。多一天解决不了,产品上线就要往后拖。别说省下的硬件钱了,连广告位和市场窗口都得耽误。换算下来,寒武纪的便宜反而成了负担。
寒武纪自己也不是没花钱。九成营收砸在研发上,这个数字是真的(数据来源:寒武纪2024年财报),但研发之外的投入几乎忽略不计。写文档、做视频、进校园、建生态,这些看似虚的活,才是真正锁客户的钥匙。
你看英伟达怎么干的?高校合作项目、开发者大会、开源工具链,一步步把人绑进来。等你意识到要换平台的时候,你发现整个团队的学习成本比芯片价格高十倍。
我有时候也替寒武纪惋惜。国内不少工程师愿意试,甚至有人发教程自救,可毕竟是零散力量,撑不起生态。更何况AI热潮正猛,企业要的是快和稳,不是折腾和碰运气。
你看OpenAI上个月宣布要支持更多硬件平台,但名单里依旧是英伟达、AMD,连英特尔都挤进去了,寒武纪影子都没有。这不是技术问题,这是存在感问题。
说到这,我脑子里只有一个结论:寒武纪下一步不该拼性能,而该补生态。先把文档写全,教程拍清楚,开发者论坛活跃起来。让新人能跑通demo,让老手有地方问问题。哪怕暂时不赚钱,也要让工程师敢用、愿意用。技术再硬,没人用就是废铁。
问题来了,寒武纪有没有这个耐心?要不要舍得把一部分研发的钱挪出来,去养生态?要不要接受一个现实,企业买的不只是芯片,而是省心?
你说呢国汇策略,要是你是寒武纪老板,现在会先招一百个写教程的,还是再招一百个搞架构的? #热问计划#
发布于:江西省粤有钱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